首页 >> 研究报告

科技产业监测(2021年第7期)【智慧农机产业专刊(一)】

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www.hninfo.org.cn     时间:2022月04月14日   [字体: ]


 
监测综述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业领域的“互联网+农机”智慧农机应运而生。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3S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机整个产业链条进行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对加快智慧农业应用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期产业监测重点收录了智慧农机领域近期国内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及产业创新动态。

政策方面,财政部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的2021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中提出农机购置补贴,尤其是对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生产急需的机具以及高端、复式、智慧农机产品的补贴额测算比例提高至35%;农业农村部与湖南省在长沙签署部省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国家种业创新高地和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高地。

技术方面,北斗导航稻麦全程精准化生产技术在无锡小麦生产基地的示范推广成功使苏南小麦高效高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王东通过农艺农机融合研制出小麦联合精密播种机,解决传统的小麦难以精耕细作的技术难题;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农业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用于蘑菇采摘和修剪的机器人,缓解蘑菇产业一直面临的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

行业方面,智能农业在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展现新画卷,助推智能科技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西北榆阳上线“智慧农机”小程序,消除了信息不对称,使闲置的农机得到有效利用。

企业方面,中联农机牵头,联合湖南省内农机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同组建了湖南智能农机创新研发中心,力求打造人才聚集——资金投入——科研开发——成果孵化——产业返哺科研的良性循环创新生态;中国一拖“5G+AI工业视觉质检应用”项目一期稳定运行,填补了国内农机行业5G自动质检空白;中联农机正式启动“中联大数据驱动智慧农场2025”项目,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湖南省智慧农机产业还存在产业链条完整性不足、整体规模偏小、产品研发和自主配套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建议我省要加快完善壮大智慧农机产业链,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强农机研发推广,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努力攻克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短板问题,推进农机制造智能化、产品智慧化、操作无人化,助力湘产农机“走出去”。

(信息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分析)

科技战略

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发布2021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

2021年7月2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2021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主要涵盖粮食生产发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种业创新发展等方面。

其中,在粮食生产发展方面,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各地在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内选取确定本省补贴机具品目,实行补贴范围内机具应补尽补。将粮食生产薄弱环节、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生产急需的机具以及高端、复式、智能农机产品的补贴额测算比例提高至35%。将育秧、烘干、标准化猪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全面推行限时办理,将补贴申请受理与核验、补贴资金兑付的工作时限分别压缩至15个工作日以内。

(信息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湖南与农业农村部签署省部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和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高地

2021年4月22日,湖南省与农业农村部签署省部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打造种业创新高地、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高地。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许达哲,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在长沙与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一行座谈。唐仁健、毛伟明分别代表双方签约。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打造岳麓山生物技术创新高地、推进重点领域种业创新、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加快现代种业基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高效保护利用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在推进智慧智能农机研发制造、建设智慧农业示范片区、推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加大农业机械人才引进培育力度、推动湘产农机“走出去”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打造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高地。

唐仁健指出,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湖南在保障粮食安全、禁捕退捕、现代种业发展、农业装备制造等方面任务重、工作实、成效好,为全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农业农村部将积极落实协议,在种业创新中心建设、智慧智能农机研发制造、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等方面深化部省合作,助力湖南开创“三农”发展新局面。

(信息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技术前沿

北斗导航助力稻麦生产走向高效高产

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北斗导航稻麦全程精准化生产技术,今年在无锡小麦生产基地示范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无锡市滨湖区山水城南泉社区内的无锡卡尔曼数字农业试验基地,是该项目协同推广过程中建立的核心示范点之一。

江苏省现代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工程中心专家组通过对核心方随机抽取代表性田块5点进行测产,测产结果为:种植的扬麦255穗数平均每亩41.31万穗,每穗实粒数平均31.62,千粒重平均38.8克,理论产量达到456.13公斤/亩,比苏南往年小麦平均产量提高15%左右。此次在无锡推广示范成功,体现出这项技术在苏南地区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潜力。它不但使苏南地区实现稻麦高效高产,更将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生态社会效益。

用北斗导航精准作业,可面向稻麦生产耕、种、管、收等主要环节,不仅大幅度减轻了小麦田间栽培作业强度,大幅度提高种植稻麦作业舒适度,而且有利于稻麦精准化规模化稳定丰产,有效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了高产栽培农机农艺融合的可复制,增产节本效果显著,推广应用意义重大。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制成功小麦联合精密耕播机

2021年6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王东通过农艺农机融合研制出小麦联合精密耕播机,有效解决了耕播机整地粗放、耕层浅、播种质量不高等难题。紧贴前茬一次作业就能实现精细耕作、精准施肥、精密播种,取得耕播速度快、播种质量好、投入少、耗能低、效益高的效果,用现代农艺农机实现了精耕细作,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小麦联合精密耕播机是王东基于“小麦合理耕层构建技术”研究发明的配套机械。“小麦合理耕层构建技术”优化集成秸秆粉碎还田、施有机肥、耕前调墒、耕松耙压配合作业、底肥按比例分层条施、种肥同播、播后镇压等关键技术,创建土壤物理结构、养分含量及其分布合理的耕层,具有显著的节水、节肥、节药和增产效果。多年多点生产实践证明,采用该技术,与传统耕作施肥播种技术相比,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提高15%以上,化肥投入减少15%~20%,籽粒产量增幅达10%左右。

(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蘑菇采摘机器人完成研发,采摘成功率可达97%

蘑菇产业长期面临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蘑菇采摘的人工成本占产值的15%~30%。

近期,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农业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用于蘑菇采摘和修剪的机器人,并证明了其在自动收获纽扣蘑菇方面的有效性。根据最近发表在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会刊上的测试结果表明,采摘末端执行器成功定位到目标位置,第一次采摘成功率为90%,第二次采摘后成功率为94.2%。修剪末端执行器的总体成功率为97%。实验室测试结果表明,所开发的采摘机制具有在蘑菇自动采摘中实施的潜力。

(信息来源:农先锋网)




信息来源:竞争情报研究中心